近日,比博斯特創始人劉曉輝做客《創業內幕》,和GGV紀源資本中臺負責人Lily、沖盈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翌淼一起探討比博的創業史以及汽車智能底盤的未來發展。
歡迎點擊收聽>>>>>>《創業內幕》比博斯特劉曉輝:線控底盤是邁向自動駕駛的第一步
Q1:介紹比博斯特
比博主要專注在智能汽車智能底盤領域,以人來做一個簡單的類比,自動駕駛相當于是我們人類的大腦,它的眼睛、耳朵、鼻子相當于我們人類的五官,而我們所做的就是智能汽車執行層面的東西,就像人的手腳,包括神經和脊髓、脊柱等等。
Q2:有哪些公司在用比博的產品
目前有國內一線的民營企業、主機廠,比較大型的國有資產主機廠,包括一些其他的二三線的民營企業,還有做自動駕駛、線控底盤、滑板底盤的這樣的企業都在跟我們合作。
Q3:萌發創業想法的起因
2014年在德國的時候就有創業的想法,當時創業的方向并不是很明確,但這個事情肯定要做。讀大學時選南方也是覺得南方的從商環境會更好一些,所以就去了南方讀大學。2014到2015年的時候,我就在給現在的核心團隊包括合伙人講創業這件事情,他們那個時候可能還在讀大學,不清楚我給他講的這個產品和賽道,但是他們在畢業之后還是義無反顧地來到了比博。
Q4:第一個大客戶是怎么談下來的
我們產品分很多階段,早期技術積累階段,我們跟國內的很多主機廠,比如上汽的前瞻技術部,依托清華大學我們有一些相應的合作,包括一汽的技術中心,還有江淮、比亞迪,都有一些相應的前瞻性技術研究。
從公司層面我們產品實現工程化落地之后,我們更大的一些客戶是國內準一線的民營企業。這也是基于我們從2018年就開始有項目合作,他們對團隊的信任,無論是技術上的信任,還是做事的認真踏實和努力的干勁上,都非常的認可。雖然比博是去年的五月份才成立的,但是我們在今年的二月份就形成了大的主流車型的產品定點。
Q5:領域內的關鍵性門檻在哪里
對于汽車來講,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是它的底盤,無論我們的大腦怎么去操控這個車輛,最終都是反饋到輪胎上,包括轉向、制動。首先,它的安全等級要求是非常高的,也就是不允許產品出事故,所以在產品品控、技術積累各個方面都會有比較高的一個要求。從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角度來分享,比如說我們的手,把手制造得符合我們人類大腦的需求,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工作量,化身到我們這個產品上,就是機械部分閥體、電磁閥、閥芯,包括傳動件等等這些的設計,它有非常多的能耗;另外一方面是在于它的控制器,控制器就是電控產品,靠信號能夠主動控制,電控產品就相當于我們的骨骼、脊髓、神經網絡,這些東西的建立和傳輸是很精細化的,還要有比較強的抗干擾性。
其次,它體現在不同的放量規模上,比如說搭載10輛車、100輛車其實沒有什么意義,當我們放量到幾十萬、幾百萬套時,那產品的一致性各個方面才會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和提升,所以這一塊也源于我們整個團隊在這個行業二十多年的技術積累。
第三個方面就是軟件方面,還是拿我們人來類比,比如說我們人的小腦是負責平衡穩定性的,反映到車上就是防側滑、防甩尾等這種車身穩定性的控制系統。
當然,現在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還有一個版塊是在于跟大腦的交互以及新功能的承接上面,比如說智能駕駛和輔助駕駛的功能也會集成到我們的底盤的一體化控制里面。綜合來講,它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機電液一體化,再加上智能駕駛的一些算法的產品,所以它的門檻還是很高的。
Q6:在普通人駕駛過程中會提供什么幫助
這個還是有比較強的一些功能的,比如說ESC也就是車身穩定性控制系統,還是拿我們人來做類比,它就像我們的小腦時刻在幫我們保持車輛的穩定性,真正經驗豐富的駕駛員在我們廣大的消費者里面還是占比比較小的,所以在很多極限工況,包括轉彎工況以及下雨、下雪等這種低附路面的時候,車輛是很容易打滑、甩尾甚至發生翻車事故,這時我們的ESC產品就會提供一個提前的干預來糾正,盡可能去避免這一類事故的發生。
Q7:中國離真正的無人化駕駛落地還有多遠
我覺得無人化落地肯定是先由高階的自動駕駛逐步演變到最后的終極無人的一個過程,但是這個時間和周期有多遠,我覺得至少應該還要在十年左右。當然這個過程中,其實有很多的L3、L4高階的輔助駕駛或者自動駕駛的功能已經開始逐步在商業化落地。舉一個簡單的場景,我覺得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會實現什么樣的功能呢?比如說高速場景,我們駕駛一輛車切換到L3以上的高階自動駕駛功能時,人可以不去接管方向盤或者制動,再加上智能座艙,我們其實可以將駕駛員和副駕駛的整個座位翻轉過來,那四個人就可以打打牌、喝喝茶、聊聊天,這個車在高速上依然是通過高階的自動駕駛在運行。
Q8:比博斯特未來有哪些延展性可能
綠色經濟包括雙碳目標這一塊,國家在大力推行電動車、新能源車,那么我們的產品,智能制動相比傳統的制動系統,能夠幫助新能源車提高一定的續航里程。因為我們可以配合電動車的電驅動系統做能量回收,來實現相應的節能減排,所以在這個方面是非常有幫助的。
從比博的未來來講,我們可擴展的領域很多。我們先拿車來做類比,車最終會向著多元化的智能出行工具發展,而多元化的智能出行工具的發展,從短期看主要還是一個縱向控制和橫向控制;往長期看,再加上垂向控制。這個垂向控制,我們從底盤的概念來看,它是一個概念。還有比如說飛行汽車,它可能就是在空間上的一個拓展。這些產品的功能,這些工具的落實和落地,都需要我們的產品。
Q9:為什么中國目前線控驅動等滲透率不高
我個人的理解是,首先我們的線控驅動、電控油門的滲透率已經非常高了,目前底盤上的線控制動、線控轉向以及線控懸架滲透率相對還比較低。從轉向這里來講,現在已經有了電子助力轉向,制動也正在快速滲透,我覺得2023年、2024年是一個大的爆發區。懸掛這兩年也在逐步開始滲透。主要的原因是有兩個方面,第一是這個產品技術的積累和發展到了要爆發的時間窗口;第二就是市場,包括資本各個方面的一個全面的時間窗口期,從市場來講,智能化的推進確實加速了這些產品的應用需求,因為最終它是要落實到市場的需求端,需求提升了這個產品的技術迭代,包括研發人員就會增加,資本的關注度又會上來。這樣整個賽道的發展就會變快。
Q10:目前比博斯特的產品研發到哪個階段
目前比博的產品已經達到了量產的階段,包括我們的產線,無論是我們制動產品的Two-Box方案,還是我們的One-Box方案,相對講的更專業一點,One-Box是更集成的方案,Two-Box方案是指的eBooster和ESC,這些產品都達到了量產的狀態,我們的產線在今年的8月份和9月份都會到一個達產的狀態。
Q11:公司成立至今遇到的挑戰
最大的挑戰有兩次,第一次是團隊的穩定性,早期的核心團隊他們會面臨市場上形形色色的很多誘惑或者橄欖枝,在這個時候大家心理上會有一定的波動。但是我跟他們的關系不僅僅是工作和上下級的關系,在他們的生活各個方面也都是有參與的,所以他們有很多事情都會跟我聊,大家坐下來開誠布公把事情交流清楚,同時我也學到了對團隊凝聚力的把控。我們比博現在的離職率應該是行業內最低的。第二個挑戰就是客戶拓展,因為我們所做的產品安全等級各個方面要求很高,包括公司資質,從去年5月份到現在比博在資質上有一定的欠缺,但是我們的誠意、做事的態度以及我們的技術得到了客戶的認可,我們現在有一些不錯的合作方?,F在我們的資質在八九月份就全部落實到位了。
Q12:怎么處理和主機廠的合作關系
對于主機廠來講,它需要的是整個線控底盤的整合能力,包括快速迭代、配合度以及一定的產品白盒化交付。實質上未來幾年主機廠最核心的競爭力在于定義智能化的能力,定義智能化的能力就跟它向上能夠觸及多深,向下能夠延展多深非常相關,比如向上它在自動駕駛的把控權以及它能夠延展的深度有多少,向下就是執行層面,就是像我們這樣的一些企業跟他的配合度。所以我們比博也主要是在打造一個生態,我們跟客戶的合作不僅限于當下的產品合作,包括清華接觸到的前沿技術,智能底盤以及智能汽車發展的方向,我們會跟客戶一塊探討和交流,幫助客戶在早期階段能夠把未來的新技術落地做好儲備。
Q13:技術型和管理型難題哪個更難
對于當下階段來講,我認為都沒有讓我遇到特別大的挑戰。因為對于管理來講,無非就是說到做到、以身作則,帶人各個方面一碗水端平。我們對待客戶也要梳理清楚各個方面內部的問題,做到責任到人。對于技術上來講,我們希望在未來能夠實現對博世的超越或者更高的要求。我們還需要更為出色的技術人員加入到比博,一起把公司以及我們的產品做好。
Q14:運營企業的理念
“Be Intelligent,Be Open.”是我們的企業理念,更加智能的產品,更加開放的合作態度,這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從我們公司持續發展來講,我們是一個智能底盤解決方案供應商,只要客戶是真心待我們,我們也是真心服務客戶,更希望的是深度合作、打造生態這樣的一個關系。
Be Intelligent,Be Open.